华为天才少年的机器人首作有用心有惊艳有期盼
0 2024-10-21
五月的一个工作日上午,重庆一所高校的图书馆馆员夏天接到领导打来的电话:
“楼下刚来了一台机器人,你来对接下。”
挂了电话,夏天满腹疑惑走下楼去,抬头便看到一台身高1米3,通体银灰,身材纤细的机器人。夏天被告知,这将是他的一位新同事,将在图书馆承担导览讲解等工作。夏天要做的,不是给它一个热情的招待,而是要在短时间内,将图书馆的相关介绍文案一一分段,然后交给技术同事,由技术同事“输入”到机器人方方的脑袋里。
夏天对“新同事”充满好奇感。他观察,机器人在学习过程中,和真人相比还有差距,比如,每次在断句或多音字念读时,它就不像真人一样准确。但“新同事”态度温和,百问不烦,不仅缓解了图书馆讲解人员的不足,也让图书馆用户得到了更全面的服务,新颖有趣的外形,还吸引了不少人气。
同一时间,有一批这样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奔向全国各地。它们拥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创新助手机器人——“小创”。在全国近百家图书馆,它们已经“上岗就业”,迎接新的考核与挑战。机器人的到来,也为寻求升级的图书馆,带来了新改变。
传统图书馆撞上信息大爆炸 人机协作应运而生
夏天本人是一个关注数码新潮事物的极客。这些年,他发现,随着移动阅读大行其道,图书馆的信息环境面临巨大变化,从个人电脑、手机、ipad 到kindle,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图书馆听上去似乎不那么时尚和了。
毋庸置疑,图书馆和所有线下经济实体一样,面临着服务转型和重新设计的挑战。空间不足,服务效率低,服务时间受限,“找不到书”,用户流失,读者满意度低都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兴致勃勃走进校园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在寻找信息和知识的旅程中,通常难言“畅快”。检索、记下书的编码、找书、还书,这些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同样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天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分类、整理、上下架和搬运等工作,并且需要逐本逐本地把图书录入图书管理系统内。这类繁琐复杂的工作并不轻松。在图书库存量大的图书馆,每个管理人员需要负责的图书数量巨大,单个管理员工作强度大、精力耗费多。
而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中国人工成本普遍上涨。对于图书馆,在管理服务、安保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导致图书馆人力成本上涨。种种迹象表明,仅仅承袭传统的做法已缺乏活力了,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图书馆,成了时代新选择。
纵观中外,图书馆对于智能化的探索,最不可忽略的,就是人与机器人的共同协作。
欧美图书馆界率先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理念,在此理念推动下,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都派上了用场。
2014 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西港图书馆首次引用两个人形服务机器人,他们全身共有24 个关节,不仅能说19 种语言,还可以模仿人类的许多动作,不过这两个“图书馆管理员”只能根据人们事先编定的程序作出反应、执行命令。从严格意义上,还并不是真正的智能服务机器人。
(图为美国康涅狄格州西港图书馆首次引用的人形机器人)
而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方面,由于难以对原有的图书馆藏书格局作出改变,工业机器人更多是在不改变图书馆书架的前提下,利用智能移动机器人搬运和自动上下书架等。2014 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就使用机器人管理员,轻松取下和存放地下五层楼高的馆藏。德国洪堡大学也使用机器人在总服务和各功能区间自动传送需要上架和分拣的书刊。新加坡则研发制造了一款名为AuRoSS的自主式机器人,能够在夜间用激光器扫描图书馆书架,并且编写生成关于丢失书籍或摆放错误书籍的名单。
(图为新加坡研发制造的AuRoSS自主式机器人)
国内图书馆也已在探索新型人机协作,例如清华大学曾在 2010 年引入服务机器人“小图”,用于咨询解答服务,学图书馆则联合计算机学院设计了一款基于超高频RFID的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系统,可以高效且准确分拣、盘点图书,帮助用户解决“找不到书”的痛点等。
(图为清华大学引入的服务机器人小图)
在业内人士看来,机器人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智慧化程度,提高读者服务满意度。但是,鉴于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图书馆专业语料库的不足,以及图书馆环境的复杂性,以往真正进入图书馆真实场景应用的成熟图书馆机器人还很少。
多角色合力 推动图书馆机器人升级
机器人难以进入到真实场景,并非只是受限于硬件的不成熟,更多在于知识库数据量的不足、机器人服务商无法提供配套适用的解决方案,这显然不是技术研究方或者图书馆方单向推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集纳技术研究方、场景智能解决服务提供商甚至了解图书馆状况的二次开发商,以及图书馆方等多类角色来共同助力。
打造真正实用的机器人,而不是造一个概念产品,如今行业内已经有先行者在行动。某种程度上,夏天的“新同事”“小创”就正朝着“真有用”方向努力。
(图为创新助手“小创”落地高校图书馆)
“小创”是由猎豹移动联合万方软件推出的图书馆机器人。成立于2011 年的万方软件,是万方数据的全资子公司,拥有接近 10 亿条科技大数据,服务多个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数据与硬件设备的联接、与业务场景的融合,是数据价值潜力挖掘的重要方向。
机缘巧合下,万方软件和猎豹移动及其投资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走到了一起。和行业内其他机器人不同,猎户星空机器人拥有自主研发的眼、耳、口、腿、手、脑在内的全链条AI技术,旗下智能服务机器人比如“豹小秘”拥有接近于人类的语音交互能力、优于人类的视觉识别能力、在物理空间无人监管的自主移动能力、配套的互联网软件能力、高效的人机协作能力,而猎豹移动则会根据各场景设计相应的智能解决方案,就好比给手机制作一个个APP,从而得以让机器人能落地到各垂直场景真正使用起来。
(图为重庆卫视报道创新助手“小创”)
在机器人量产之后,借助猎豹移动的智能解决方案,猎户星空智能服务机器人已经在博物馆、政务大厅、酒店、银行、学校等20 余个场景落地应用,身影遍布北京八达岭长城、南京明孝陵、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朝阳大悦城等全国多个场景,机器人在软件上每两周一次的迭代速度也是业内少见。
猎豹移动和猎户星空不仅拥有成型的硬件产品,也会把基础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对外开放,欢迎合作伙伴对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而且他们会给合作伙伴提供产品技术营销人才等方面的培训支持。结合万方具备的数字内容优势和对图书馆等场景的了解,万方将猎户星空智能服务机器人进行了“再造”,推出创新助手机器人“小创”。
在图书馆这个垂直场景下,万方提出了三重链接。
首先是机器人与人的链接。解放图书馆馆员,让机器人承担导览、问询、引领等工作,充当不会累的解说员,与读者观众友好互动,为读者提供愉悦的服务。
其次是机器人与云端大数据的链接。机器人可以通过语音对话的形式,告诉读者最热门的科研主题、最牛的导师专家、最权威的科研机构,扫码后即可获取报告。前来找书的读者,也可以快速找到图书版本与位置信息。未来,“小创”还能带领用户找到书籍所在的区域,帮助用户省去大量的查询时间。
(图为猎豹移动与万方软件的签约仪式)
最后,则是机器人与系统设备的互动。万方计划将图书馆本地化服务的实际业务和机器人现有的人脸识别、自助讲解功能打通,读者在机器人上可以实现座位预约、科普培训、会议服务、、读报读书等多种功能,完成机器人与图书馆系统与设备的无缝链接。
抱着打通三重链接使命的机器人“小创”,跟着万方的工作人员首先来到了西南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其中一所就是夏天所在的大学。如今,“小创”已在全国上百家图书馆提供讲解和语音导览服务,吸引不少读者前来图书馆互动。当地媒体重庆卫视也对“小创”的“上岗”进行了报道。
机器人养成进行时 未来图书馆已来
正如夏天在实际工作中觉察的那样,和读报机、多媒体机以及可供租用的ipad 不同,机器人从落地到成熟使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每个走向岗位的“小创”都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基本的能力,但仍然需要在实际场景下不断和人互动,才能变成一名专业人员,更加“聪明”地提供服务,并且,在海量数据的学习下,帮助人们完成决策,这是必须要历经的“进化”。
万方软件和猎豹移动合作的这款机器人产品,一直在快速学习迭代。在最新一期猎豹机器人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猎豹移动发布了机器人的新功能“阅读理解”--一旦输入整篇文章,机器人即可自行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搜索相应知识回答提问。这意味着智能服务机器人“豹小秘”和它的各种场景变身比如“小创”,从此将可以应对更为丰富、复杂的问询了。
机器人馆员带来的便利,主要体现在人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式上,此外,它还有一个最大优势:潮流、先进、高端、新颖,能够吸引读者关注, 为图书馆带来人气。
行业内已有数据表明,机器人在使用后,入馆人次同比增加了20%。其次是主动营销成功率高,效果好,机器人馆员营销成功率约为60%。在一些公共图书馆,机器人咨询量已经超过在馆咨询总量的60%。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遍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共计约 6000 家,馆藏总量超过 20 亿册/件,庞大的图书馆数量和馆藏数量给了机器人用武之地。如今“小创”落地百家图书馆,还只是一个新开始。
随着图书馆专业语料库质量的提升,垂直场景下交互数据的完善,机器脑的知识也将更加丰富,机器人届时也会变得更加聪明和专业,“小创们”很可能会落地到全国各种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真正地助力图书馆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机器人软硬件的加速发展,也势必会把智慧图书馆推向一个新高度,夏天和他的图书馆同事都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